中國報告大廳網訊,2024年底全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3.1億,微博熱搜“國家遺囑庫”提案閱讀量破億次。浙江遺囑庫2016-2023年咨詢量從4868人次躍升至46883人次,漲幅接近9倍;中華遺囑庫立遺囑人群平均年齡由77.43歲降至67.82歲,中青年保管量7年增長24倍。遺囑咨詢正從“晚年專屬”升級為“家庭剛需”,情感錄像、幸福留言卡、預囑醫(yī)療等延伸服務,把冰冷的法律文件變成有溫度的“人生總結”。
《2025-2030年中國咨詢行業(yè)運營態(tài)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》指出,單一年度遺囑公證量穩(wěn)定在2000件左右,但走進接待室的中青年比例已升至20%。遺囑咨詢不再只是“房產給誰”的技術問題,而是被看作家庭關系的一次正式體檢。提前規(guī)劃身后事,既能降低70%的繼承糾紛,也能讓子女面對突發(fā)變故時有章可循。
一線接待數據揭示,法院受理的財產繼承案七成源于沒有遺囑;即便立了遺囑,也有60%因形式瑕疵、表達模糊或程序缺陷被部分甚至全部否定。遺囑咨詢核心價值正是通過專業(yè)提問、精神評估、錄像存證,把“真實意思”固定為“法律事實”,從而把糾紛概率壓到最低。
接待流程被重新定義——先聊家庭故事,再談財產清單。工作人員用一杯茶的時間厘清親情關系、心理牽掛,隨后用3-5分鐘情感錄像讓立囑人親口說出分配理由。中華遺囑庫已提供478850人次咨詢,登記保管311868份遺囑,其中九成附帶了“幸福留言卡”。當繼承人首次播放錄像,往往因一句“媽媽給你買了三份保險”而化解對立。
30-50歲群體咨詢量年均增速超35%,理由從“怕突發(fā)意外”擴展到“隔離婚姻風險、保障未成年子女”。立囑平均年齡由77.43歲降至67.82歲,提前近十年規(guī)劃成為新風尚。遺囑咨詢產品也隨之拆分出“極簡微信遺囑”“旅行安全遺囑”等短平快方案,滿足年輕人“立完就走”的場景需求。
養(yǎng)老機構成為需求高地。杭州某福利中心常住1000余位老人,每月固定兩場“遺囑+醫(yī)療預囑+殯葬囑咐”三合一咨詢,現(xiàn)場可完成錄像、見證、密封、保管全流程。工作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愿意談論死亡的老人反而心理評分更高,生活質量提升顯著。遺囑咨詢由此被納入安寧療護路徑,成為“積極老去”的關鍵一環(huán)。
紙質遺囑易丟失、易篡改的痛點被技術填補。新版本系統(tǒng)采用區(qū)塊鏈時間戳,確保遺囑內容一旦上傳即不可篡改;在線身份核驗與公安部數據實時比對,遠程見證同樣具備法律效力;加密云倉支持24小時調閱,繼承人可用密鑰下載原件,降低物理傳遞風險。遺囑咨詢從“面對面”擴展到“屏對屏”,效率提升60%。
早在2013年,全國公證遺囑備案查詢系統(tǒng)已啟用,實現(xiàn)跨地區(qū)數據互通;2025年“國家遺囑庫”提案登上熱搜第二,立法層面正研究統(tǒng)一標準、統(tǒng)一平臺、統(tǒng)一查詢。一旦落地,遺囑咨詢行業(yè)將擁有類似“110”的公共認知入口,查詢、驗證、執(zhí)行成本大幅降低,市場容量有望再擴容3倍。
公益庫提供免費保管,市場機構推出“499元極簡套餐”含咨詢、錄像、密封、三年保管,價格較5年前下降一半;高端定制服務收費2999-9999元,涵蓋家庭憲法、保險梳理、稅務籌劃、慈善信托建議。雙軌價格帶覆蓋不同支付能力,遺囑咨詢滲透率在一二線城市已突破8%,三四線城市增速達40%。
遺囑咨詢行業(yè)現(xiàn)狀分析指出,部分消費者誤以為“拍段視頻就能當遺囑”,忽略法律形式要件。行業(yè)共識是:情感錄像只作解釋補充,遺囑仍需符合紙質簽名、日期、見證等法定形式;精神評估、見證錄像、密封保管缺一不可。遺囑咨詢機構正與司法部門共建“有效性自檢清單”,確保每一份遺囑經得起訴訟檢驗。
下一步,遺囑咨詢將嵌入家庭財富全景:婚前協(xié)議、保單受益、慈善信托、企業(yè)股權繼承一站式規(guī)劃;同時向“反向關懷”延伸——提前為子女錄制教育寄語、為配偶留存情感日記,實現(xiàn)“財富+精神”雙傳承。市場預測,2026-2030年行業(yè)規(guī)模年復合增速將保持25%,生命周期管理有望再造一個千億級藍海。
總結:3.1億老年人、67.82歲的平均立囑年齡、七年增長24倍的中青年保管量,一組組數據把遺囑咨詢推向家庭服務的前臺。情感錄像、區(qū)塊鏈存證、公益+市場雙軌定價,正在把“死亡話題”轉化為“溫暖規(guī)劃”。當生死議題不再被遮蔽,每一份提前寫下的遺囑,都是給親人最后的擁抱,也是給社會減少糾紛的緩沖墊。未來,誰能把法律、情感、技術、財富四線融合,誰就能在這片新藍海里揚帆遠航。